3月4日至5日,市住房城乡建委组织召开2024年主城都市区住房城乡建设工作推进会及2024年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住房城乡建设工作推进会。市住房城乡建委负责人在会上介绍,今年我市将深化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建筑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实力提升,全市建筑业产值将同比增长4%。
为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我市将加快发展壮大建筑企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基建、新产业建设;积极引进一批优质建筑业企业落户,不断做大龙头企业体量数量;培育一批具有“投融建管营”一体化能力的本地龙头骨干企业,力争全市新增特级建筑企业1家、一级企业30家以上。
为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今年我市将持续优化建筑市场营商环境,深入推进工程项目建设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在“减、放、并、转、调”等方面下功夫;完善建设单位、施工、监理、检测、造价咨询行业信用管理体系,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
与此同时,我市将全面深化房地产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比如,推进预售制改革,加快商品房开发方式、融资方式、销售方式转型,有力有序推行商品房现房销售,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开展现房销售试点;加快探索建立“好房子”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产业支撑体系,开展“好房子”设计竞赛,提升物业服务质量、拓展物业服务范围;探索构建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房屋养老金、保险等管理办法,指导高新区、永川区、荣昌区等有序开展房屋体检试点。
该负责人还介绍,今年我市将加快转变建造方式和发展路径,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推动发展工业化装修,全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35%以上,其中中心城区将达到50%、主城新区达到30%;加快发展智能建造,推动两江新区、高新区等试点区县建设,培育发展建筑机器人、智能施工装备等新兴产业,提升建筑领域新质生产力,全市实施智能建造试点项目50个、打造示范企业5家;推动全市城镇区域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积极发展超低能耗建筑,开展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以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试点示范。
此外,我市将迭代升级数字住建“171”(即1个住建大脑、7大应用板块、1个数据底座)体系,全力构建数字住建“一张网”,全面融入数字重庆“1361”架构体系,贯通打造市区(县)“一网智治”平台。
3月7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上空,一群雨燕飞过蓝天,衔来春意渐浓的讯息。王路还提到,要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大布局等。她建议,进一步提升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推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万泉代表表示,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过去一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科技和装备支撑稳步增强,农业绿色发展步伐加快。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如何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本刊特邀请代表委员畅谈观察和思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据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1.3亿人,占全国老年人口的46.4%,占全国农村人口的26.5%。农村养老是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
王德保透露,中心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河套合作区的区位优势,协同香港、面向全球,在河套合作区建设大湾区国创中心国际总部。
“主轴承的服役寿命与可靠性受到材料、设计、制造技术等多种关键因素制约,研制难度随尺寸增加而倍增。
为加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今年2月底,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郑仕标教授团队提出的“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研究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在辛锋看来,中央企业在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方面,拥有多方面独特优势。为深度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作用,不同领域中央企业持续探索,积淀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李国英介绍,2023年我国共计实施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分为防洪工程、供水工程、灌溉工程、水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4类。张玉卓用三个字概括了中央企业今年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高”,即高水平的协同;“质”,即质的有效提升;“量”,即量的合理增长。
总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手术机器人、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近年来,数字医疗技术在疾病诊断、临床治疗和患者康复等领域不断开疆拓土,让健康服务更加优质可及。通过照片诊断眼部疾病、利用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脏……各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渐成为辅助医生诊断疾病的帮手。
贾少谦认为:“制造业减少碳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主战场,当下迫切需要培育壮大绿色创新主体,激发绿色转型活力。范飞建议,可根据区域绿色技术发展优势和应用需求,完善绿色技术交易机制,同时布局建设若干绿色技术交易平台,推动绿色技术成果转化。
“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是我国“双碳”战略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前置性的制度变革,不仅彻底打破了“能耗双控”对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能源化工产业的约束,而且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双碳”战略,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形成零碳经济竞争新优势。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为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明确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