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史称“西出长安第一城”,也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
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相对富集的资源优势,为平凉市聚力打造煤炭分质转化利用、平凉红牛、静宁苹果、设施蔬菜、中医中药、绿色建材、智能制造、文旅康养、生态环保“九大重点产业链”提供了便利条件。
近年来,平凉市以“三个基地、两个示范区”为抓手,全面推进产业链链长制,通过“链”上发力,加快产业优化升级、迭代更新,着力构建多产并举、多元发展的全产业链体系,全力打造陇东南经济带重要增长极。
今年前8个月,平凉市实施省外招商引资项目387项,到位资金243.84亿元,同比增长112.9%。新签约引进省外项目354项,签约572.97亿元,同比增长23.83%,开工315项,开工率88.98%,到位资金174.46亿元,资金到位率30.45%……
如何打破产业天花板?怎样让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得更深?产业聚集的强磁场如何造就?央广网记者走进平凉市1区1市5县,探寻平凉市“九大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密码。
央广网兰州11月14日消息(记者李红军 实习生吴牡丹)时间拉回到今年2月,在平凉市强工业强科技行动推进会议暨招商引资大会上,平凉市委王旭强调:要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数据显示:2022年,平凉市科学技术支出2.32亿元,比2021年增长17.8%,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476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1.81亿元,增长37.97%。
2023年,平凉市九大重点产业链共谋划项目616项,年内计划完成投资289亿元。截至8月底,九大重点产业链开复工453项,开复工率87%,完成投资154亿元。
以产业之基激发创新活力,以创新之源驱动产业跃升,平凉市创新与产业“双链”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链”格局正在形成。
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是平凉市唯一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最大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平凉市推动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2018年12月,平凉工业园区被批复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据介绍,园区重点培育发展生物制造、新材料和智能终端等产业,现有市场主体2202户,重点监管企业90户,规上工业企业22户占全市124户的17.7%,高新技术企业14户占全市36户的38.9%,从业人员2.9万余人。
“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樊院红告诉记者,近三年来,平凉工业园区经济总量年均增速35%,截至2022年底,园区经济总量89.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71.1亿元。
2023年2月,在平凉市强工业强科技行动推进会议暨招商引资大会上,平凉市委王旭提出:园区要以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抓手,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企业进驻园区,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和服务保障能力,努力打造全市科技创新的先导区、集聚区。
以园区为平台,平凉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形成产业规模优势,进一步释放平凉经济发展新能量。
“在全市九大重点产业链中,智能制造产业链由园区牵头推动。”樊院红说,园区是智能制造产业链的主阵地,发展智能家居、节能设备、电工电器、光电信息、智慧医疗智能终端产品,推动关联产业集群化发展。
截至2023年9月底,平凉市智能制造产业链清单项目已完成投资13.33亿元,完成产值37.8亿元。樊院红表示,2023年,平凉市智能制造产业链将力争规上企业产值达到24亿元,增长率20%,实现增加值5.4亿元。
平凉工业园区的发展,加快了平凉市传统产业“三化”改造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的建立,推动园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目前,园区入库储备企业3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户,科技型中小企业17家。
2022年,园区企业创新成果颇丰,获得实用新型专利68项,发明专利11项;技术合同交易合同34项,成交金额2.39亿元;平凉新时代创业孵化基地获批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恒星特种陶瓷荣获中国创新挑战赛(甘肃)现场赛优胜奖;博奥农业获得2022年省级“百千万”创业引领工程创新创业项目三等奖……
2022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1户,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9%,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实现3.4亿元,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趋明显。
针对平凉市的产业发展,平凉市委、市长白振海说:“要瞄准产业关键环节、核心节点,统筹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速产业链、创新链融合贯通。”
在关键处施力,平凉市利用科技创新打通产业链重要节点,以创新驱动发展,九大重点产业链韧性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依托生态良好,光热、水资源充足,土地肥沃的自然优势,平凉市大力发展“牛果薯菜药”等特色农业。良好的农业基础打底,平凉抓基础研究,聚焦技术攻关,围绕特色农业进行创新链布局,特色农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以平凉红牛产业链为例,平凉红牛产业发展技术支撑能力稳步增强,技术创新应用成为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的关键增量。统计显示,科技对平凉红牛产业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
平凉市瞄准红牛产业短板,打造产业芯片。“针对红牛生长周期长和效益低下,我们和中国农科院北京牧研所开展联合攻关,正在培育平凉红牛新品种。”平凉红牛研究院院长胡俊伟介绍,平凉市委、市政府与中国农科院北京牧研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成中国农科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组建核心群420头,育种群3000头。
平凉市还启动建设了平凉红牛信息化平台和平凉红牛良种中心,搭建起了平凉红牛品种培育科研体系和技术平台,为平凉红牛育种工作提供科技信息支撑。在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下,平凉红牛良种化率已达到92%。
“平凉红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2012年,平凉自主研发的玉米秸秆饲料化及肉牛品质育肥技术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胡俊伟说。
此外,平凉红牛产业链还全力支持引导推进皮、毛等副产品精深加工,推动产业链不断向医药、保健、食品等链条延伸拓展。胶原蛋白肽、金π肽一号、牛骨髓油茶……愈来愈多的平凉红牛新产品进入人们的视野。
2022年,“平凉红牛”入选国家64个重要特色物种联合攻关育种计划,“平凉红牛”品牌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平凉肉牛饲养量达到了97.62万头,出栏41.42万头,牛产业综合产值达到了128.7亿元。
平凉良好的产业基础,促使创新链在平凉落地生根,带动基础研究和技术突破,并实现创新成果的应用。
利用煤炭资源富集的优势,平凉市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链主攻煤炭绿色智能开采、清洁火电、现代煤化工方向,实施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延链补链项目。
华亭煤业集团公司60万吨甲醇制取20万吨聚丙烯项目是我国第一套FMTP科技示范项目和甘肃省“十二五”重点项目,也是打造陇东综合能源基地的重要支撑项目。其中,甲醇制丙烯采用清华大学、中国化学工程公司和淮化集团等单位联合开发的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的流化床甲醇制丙烯技术。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年消耗甲醇60万吨可实现年产聚丙烯16万吨,液化气1.9万吨,丙烷2.1万吨,汽油1.4万吨,燃料气0.8万吨,MTBE(甲基叔丁基醚)2.8万吨,年营业收入可达21.57亿元,利润总额2.2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18亿元/年。
此外,华亭煤业集团在冲击地压防治、急倾斜煤层开采、综采放顶煤、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研发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的核心技术。综采自动化、煤巷快速掘进、煤流运输自动化、变电所无人值守等一批新工艺、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数据显示,2022年,平凉市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链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33.5亿元,工业增加值11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86%以上。到2026年,该产业链全产业链产值将达到550亿元,完成增加值300亿元。届时,平凉将被打造成为陇东综合能源基地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2023年,平凉智能制造、绿色建材、生态环保产业坚持“攀高附强”,深耕光学电子、生物制造、智能家居家电等细分领域。推进建设20万吨液体麦芽糖浆、全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生产线;新建海绵城市研发产品、活性石灰、轻质陶瓷装饰板材等一批新型建材生产线;推动三元正极材料、显示终端产品、高性能粉末冶金磁性材料等项目加快落地……
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平凉补链条、聚集群,支持推进行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创新链深度嵌入产业链,实现了产业链延伸拓展和多环节增值。
平凉新世纪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主导实施的海绵城市新品研发项目于2022年8月开工建设,2023年3月建成投产。该企业生产的透水砖、渗水砖等多种高质量产品,将行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实现了科研资源和企业成果转化的互补叠加,带动了平凉运输产业发展和建材行业转型升级。该项目建成投用后,实现销售收入7550万元、利税1510万元,解决就业150多人。
平凉红牛,静宁苹果,智能制造……创新推动平凉产业延伸出新板块、新支点,平凉九大重点产业链呈优化升级、迭代更新的态势。
时间拉回到今年2月,在平凉市强工业强科技行动推进会议暨招商引资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