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强认为,新型能源体系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有新的能源结构,非化石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成为主体能源,但这需要一个过程。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先立后破,我理解就是在新能源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的时候,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不能放弃。
报告指出,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促进绿电使用和国际互认,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这些工作任务释放了怎样的信号?我国能源转型过程中面临哪些难点和痛点?工业领域想要实现降碳,又有哪些实施路径?
围绕上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在2024年全国召开期间,专访了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
NBD: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能源,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如何?
中国地域辽阔,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去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5.3%。为了实现“双碳”目标,我们需要建立新型能源体系。
新型能源体系强调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15.16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1.9%,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接近40%;2023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3.05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82.7%,占全球新增装机的一半,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这些都体现出可再生能源行业的积极性比较高。
张晓强:新型能源体系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有新的能源结构,非化石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成为主体能源,但这需要一个过程。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先立后破,我理解就是在新能源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的时候,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不能放弃。
为保障正常的生产供应,非化石能源、化石能源要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为国家的能源安全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持。从广义来看,这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过程中需要明确的一个思路。这是第一点。
第二,我们要加快风电和光伏的发展。当前,我国风电、光伏发展较快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而我国用电量较高的区域在东部发达地区,两者之间距离很远。怎么才能让这些发展起来的风电、光伏被高效利用,这是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我认为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非常重要。国家能源局提出,2024年,全国风电光伏将新增装机2亿千瓦左右。我个人认为可能会达到2.5亿千瓦。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也就是说,到2024年末,我国风电光伏装机要达到13亿千瓦,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的目标是,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也就是说,我们很可能提前6年就完成了预期目标。
这么大的装机规模,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配置和消纳还没有到位,需要抓紧研究外送的方式和通道。当地可以消纳一部分,但总体看,由于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消纳不了那么多。
所以,外送、储存、消纳是下一步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科学统筹加以规划,避免出现风光电制造能力的放空。
第三,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要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但是“十四五”前两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所提出的“十四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推动现代产业发展的同时,要在节能降效方面继续发力。
NBD:想要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推进工业领域的碳减排是一个重要方向。工业领域的降碳有哪些路径?
张晓强:首先,我们应当看到,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制造业能耗高,也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所以,工业领域的降碳肯定是重中之重。
此前,国务院印发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了十大任务,其中,就明确指出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退出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促进工业能源消费低碳化,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升工业电气化水平等。
方案指出,促进钢铁行业结构优化和清洁能源替代,大力推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行全废钢电炉工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深挖节能降碳潜力,鼓励钢化联产,探索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推动低品位余热供暖发展。
在有色金属行业,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提高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应用比重。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提升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余热回收水平,推动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
在建材和石化化工行业也提到了因地制宜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电力、天然气应用比重;引导企业转变用能方式,鼓励以电力、天然气等替代煤炭等。
张晓强:虽然我国的风电光伏发展非常迅速,成绩也有很多,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光伏电池的能源转换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再比如,我国氢能发展较快,但从制氢、存储到运输,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到位,制氢、存储、运输的成本就降不下来,就会给大规模的产业化运用带来制约。但目前,我们也在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023年,中国石化宣布,“西氢东送”输氢管道示范工程已被纳入《石油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建设实施方案》,标志着我国氢气长距离输送管道进入新发展阶段。
“西氢东送”起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终点位于北京市的燕山石化,管道全长400多公里,是我国首条跨省区、大规模、长距离的纯氢输送管道。
管道建成后,将用于替代京津冀地区现有的化石能源制氢及交通用氢,大力缓解我国绿氢供需错配的问题,对今后我国跨区域氢气输送管网建设具有战略性的示范引领作用,助力我国能源转型升级。
“西氢东送”管道规划经过内蒙古、河北、北京等3省(区、市)9个县区。管道一期运力10万吨/年,并预留50万吨/年的远期提升潜力。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到,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20万吨/年。这就意味着,如果这条管线建成,一期的运输能力就能够基本覆盖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量的下限。
NBD:今年初,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推动车网互动。简单说就是,新能源车主可以将给车充的电反向输送给国家电网,获得一定收益。国家推动车网互动的意义是什么?能否缓解用电供应紧张的问题?
张晓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要能够满足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需求,充电基础设施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老旧小区、农村的充电桩建设要跟上。另一方面,新能源车要与电网的有效运行互动起来。
车网互动是指新能源汽车通过充放电装置与电网进行能量和信息的互动,电动汽车既可以错峰充电,又可以反向送电给电网,实现辅助调峰。对于电网企业来说,运用峰谷电价等激励措施,引导车主在电网用电负荷低谷时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