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m6米乐网页版 作者:米乐M6官网发布时间:2024-03-21 21:28:36
随着长江经济带的迅速发展,更多的桥梁基建规划尚待开启。时隔多年,哪怕突遇疫情阻碍,大型桥梁的基建步伐也没有停下。4月27日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更是为国内未来5年,乃至15年的基建大项目打开了思路。从铁路,到公路,再到桥梁,贯穿中国版图的基建脉络,将随着经济发展的脉搏不断延伸,开启经济复苏的路径。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王雅洁俯瞰长江,从西到东,数座宏大新异的过江桥梁,正欲连接起多个国家战略经济带,并成为新一轮过江通道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期发展的风向标。
对于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南京市江北新区来说,这不止于是打通南京主城区和江北新区的经济纽带,更是未来撬动整个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杠杆之一。
由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简称:南京市公建中心)负责建设的南京五桥是南京“高快速路系统”中绕城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南京“五桥一隧”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五桥将与绕城公路、长江二桥、江北大道、浦仪公路形成南京的城市快速路一环,建成后对区域道路交通和经济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这与2020年4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中提及的“明确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对外交通、城际交通、 都市圈交通高效衔接和有机融合”形成呼应。
疫情的影响虽然给中国交建在长江区域的桥梁建设项目带来了工期压力,不过,中交二公局二公司副总经理兼南京五桥项目经理杜红池表示:“南京五桥是我们在南京新一轮建设项目中的引领项目,最早进场,施工进度最快,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项目也最早实现复工复产,2月25号便已实现复工之后的首次吊装。”
能实现“最早”复工复产的背后,是向传统基建“千会战”告别的新式变革,与常规建筑工地不同的是,目光所及之处,南京五桥南塔区钢混组合梁吊装施工现场只有20多个工人,工厂化、装配式的建造模式充分发挥了施工机械化的优势。
在当地基建行业人士的眼中,从“建造”到“制造”的模式转变,已经让世界首座轻型钢混组合结构斜拉桥南京五桥项目成为了刺激经济复苏的“网红项目”,亦成为工厂化、装配化程度最高的特大跨径斜拉桥(80%以上装配化施工)。
沿江顺势而望,武汉的桥梁建设与南京存共通之处。4月29日,经济观察报记者获悉,当天上午,湖北赤壁长江大桥主塔全部封顶,顺利抢回此前因疫情耽误的一个月工期。
这场关乎中国多地桥梁基建领域经济复苏的功课,随着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推进实施,正在不断翻开新的一页。
杜洪池深谙装配式结构发展的探索过程:“此前的桥梁建设项目也有装配式的工艺,但主要集中在桥梁上部结构,而且混凝土预制梁大都是施工单位建设临时预制厂生产,而南京五桥不仅上部的组合梁由工厂生产,而且索塔也采用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索塔钢壳由工厂生产,施工现场只是模块化安装。”
工厂化加工、现场装配化安装施工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工程建设的速度,还大幅度减少了施工现场的工作量,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原本传统建设项目需要至少100人以上的工作模式,现在南京五桥南主塔施工压缩到只需20名左右的工人,便可完成整个桥塔的现场安装施工。
穿过建设工幅精简的“前场”,去“后场”探寻,会发现原本统统塞进建设工地现场的操作环节,已经全部转移到了“后场”工厂预制,进行标准化生产。杜洪池说:“最大的好处之一是速度比较快,而且桥梁相关材料的的耐久性、质量都优于以往,不管是内在质量,还是外观质量,都比传统现场现浇方式要好得多。”
在南京五桥的建设工地现场,基本上全靠装备机械化实施,与常规建筑工地已然不同,桥塔和梁亦变得更轻巧,有别于传统桥梁。
中交二公局党委工作部副部长曹小荣表示,工厂化装配式的建造模式,未来可能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曹小荣说:“南京五桥工厂化装配式比例高达80%,大量建设工作已经在后场完成,与传统的现场钢筋绑扎、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的作业方式相比,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南京五桥的技术尝鲜并非孤例。此次抗疫过程中,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便采用了装配式建筑,才能在短时间内以相对较高的标准化程度完成建设。
与技术变革同步出现的,还有一份关乎复工复产的意外之喜,令中交二公局南京五桥建设团队没有想到的是,正是由于技术革新,以及南京市公建中心大力支持,南京五桥才能够得以最早实现复工复产。
杜洪池将此归因于“工作人数的减少,随之带来快速复工复产的特别优势”,在其他项目复工复产需要组织上百名甚至数百名工人,因而四处筹备资源时,南京五桥南塔区20余人的工作队伍已经回归了工作岗位,全面开始吊装作业。杜洪池说:“我们先期将管理核心团队人员召回复工复产,工厂化装配化模式使得现场作业量大大减少,的确给复工复产带来了非常大的优势。”
不过,即便人员相对精简,想要在疫情期间快速回归基建轨道,并非易事。中交二公局在组织相关工人返厂时,便遇到过难题,为了达成复工标准,相关工人返程时,全部采用包车或自驾形式返回工地,返回后在指定宾馆隔离,集中做核酸检测,检测合格满足要求后才能返回工地做现场准备。
除了现场人员的返回受阻,还有原材料运输的难题。杜洪池说:“水运、陆运全断了,面临供应困难,只有多方沟通,专门派车派人协调解决,才能达成复工。”
在推动复工“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时刻,令南京五桥建设团队欣喜的是,技术层面的创新再次带来了意外的福利,那边是桥梁建筑材料的“存量”功效。
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到,由于钢混组合梁都是工厂化生产,工厂保留的库存得以保障建筑团队及时进场施工,亦保证其最终顺利复工复产。
桥梁工程的钢混组合梁等上部结构的工厂化、装配式生产比较常见,相对而言主桥索塔的工厂化、装配式生产是南京五桥最大的特点。南京市公建中心在南京五桥设计之初就创新性的采用钢壳混凝土组合索塔结构,索塔外层采用附筋钢壳结构,内部填充混凝土,相关试验研究表明,这种组合结构有利于提高桥梁的承载力和耐久性,外观也比较漂亮。索塔采用工厂化、装配化施工,在工厂生产完毕后运送到现场安装,这样不仅能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也符合绿色施工的理念。一座索塔大约可分为36节,在工厂分节段生产预拼合格后水运到桥位现场吊装。
在梁段施工方面,施工现场重达400多吨的梁段已提前在工厂制作好,经过船舶运输到工地,工人便可以直接采用桥面吊机的悬臂吊装,这样机械化程度高、现场人工作业量小的施工方式,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显著弥补了人员到位不足带来的影响,也为工程建设按下了“快进键”。
2020年2月25日,南京五桥便实现复工后首吊,3月31日,完成南边跨最后一榀梁段吊装,4月8日凌晨,中交二公局承建的南京五桥A2标实现南边跨上部结构梁段顶推合龙。等到6月中下旬,南京五桥将会迎来全桥合龙。
打开长江经济带的规划蓝图,整个江苏省规划建设的13条过江通道中,南京五桥是第一个开启实施序幕的项目。
长期以来,大型桥梁项目技术含量高,社会影响大,市场竞争非常激励,且对技术含量、装备、施工业绩资质要求都比较高。曹小荣表示,中交二公局从1964年成立以来,一直都是国内公路桥梁建设的主力,尤其在大跨径悬索桥、斜拉桥方面业绩突出,仅在长江上就建设了30多座跨江大桥。作为中国桥梁建设领域的领跑者,对江苏和南京桥梁建设市场自然高度关注。而南京五桥是企业抢抓新一轮过江通道建设机遇的引领性项目,是区域市场开发的“桥头堡”。
中交二公局的竞标团队,瞄准了上述两点,充分发挥企业长期积累的技术优势和项目管控优势,最终技术和商务都是第一名。”
南京五桥的建设高光时刻随之到来。之后的几年,该桥梁不仅成为世界上首座采用粗骨料活性粉末桥面板结构的组合梁斜拉桥,还首次在大跨径桥梁结构中采用钢混组合索塔结构型式,是跨径最大的钢混组合索塔斜拉桥。(备注:钢混组合索塔结构为双壁钢壳,钢壳内外壁之间为钢筋混凝土,具有承载能力高、抗震性能强、耐久性好等优点)。
对于南京五桥项目来说,钢-混凝土组合索塔是在大跨径桥梁中的首次应用。中交二公局南京五桥项目总工荆刚毅说:“采用钢-混组合结构索塔,发挥了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优势,大幅提升了索塔施工的工厂化水平,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施工快速的新型索塔结构。为缆索承重桥梁由建造型向制造型转变提供一种可行的途径。”
与此同时,南京五桥钢混组合梁采用的UHPC混凝土强度可达150MPa,是目前使用在大跨径桥梁梁板上强度最高的混凝土。数据显示,UHPC混凝土桥面板厚度为17厘米;常规混凝土桥面强度为60兆帕,常规混凝土桥面板厚度要在28厘米左右。优化了桥梁结构受力,并避免了采用钢桥面沥青凝土铺装而带来的质量通病。
中交二公局南京五桥项目组织进行了钢-混凝土组合索塔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中央双索面斜拉桥钢混组合梁安装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等一系列技术攻关,自主研发了液压自动爬升操作平台、QMDJ500型液压提升式桥面吊机等大型专业设备,成立BIM技术小组,深化施工场地模拟、结构碰撞检测、VR技术应用、设计模型深化模拟等方面的研究,攻克了众多技术难题。
荆刚毅说:“南京五桥独特的结构设计创新和工程环境,给项目的现场实施带来诸多的技术攻关任务,比如南京的气候条件、长江的水文条件等不稳定因素干扰,以及水上施工作业及航道通行安全风险大,创新设计了钢混组合索塔和组合梁,工程建设技术难度大,索塔钢壳节段和组合梁节段整体吊装,吊重大,对吊装设备要求高,过程中的安全、质量控制风险大等。”
南京分属季风性气候,南京五桥建设过程中,会突遇大风,给索塔和组合梁吊装带来了一定的抗风安全性风险。为了应对塔吊吊装风险,包括荆刚毅在内的技术团队,开始提前研究设计包括抗风内容在内的分析验算,以期确保工程施工本质结构的安全。
荆刚毅说:“受长江水文条件影响,南塔桥位处于水位冲刷区,水域比较深,水流比较紊乱,给我们平台的装机施工也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针对此,项目技术团队也研发了专用设置。”
他所言的“专用装置”,不是简单的技术机器,而是付出多重心血且鲜为人知的技术革新之作。截至目前,其所在的项目部已经申请受理了17项发明专利,由南京市公建中心、中交二程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钢壳-混凝土组合索塔关键技术”荣获2019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取得,是未来后续国内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质量风险得以进一步保证的堡垒。
于桥梁基建行业而言,技术领域的颠覆仅仅是开始,更多的市场化探路,跟随南京五桥的项目推进蓬勃生长。
杜洪池将之形容为“中交二公局新一轮过江通道项目开发的桥头堡”,他表示,南京五桥是江苏十三五规划推行之后新一轮过江通道实施的第一个项目,从此,南京市场,乃至江苏市场,甚至长江三角洲整片区域的大型桥梁建设,开始迎来新一轮复苏,也开始迎来新的市场化景象。
与杜洪池、荆刚毅共同投身大型桥梁项目市场化进程拓展的,还有中交二公局南京五桥项目党支部黄伟。他牵头负责的专项,是环保。
与以往部分大型桥梁建设有所区别的是,南京五桥的相关施工工程位于当地的新加坡生态科技岛,对混凝土拌合站的建设在环保方面有着极高的要求。
黄伟回忆道:“我们以往的项目拌合站都是露天,现在是全封闭式的,这在以往的项目中从未有过。就是全部包围起来,像一个工厂车间,而且针对扬尘和噪音的全天候监控,现场采集到的监控数据会直接传到南京环保局信息平台上,24小时当中,只要稍微一超指标就报。